在当今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变革的浪潮下,“智改数转”已成为“长春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更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土壤。
“智改数转”,即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其以数字化技术创新为驱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如何继续做好“智改数转”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市政协委员们纷纷畅抒己见,建言献策。

长春华众延锋彼欧汽车外饰有限公司产品质量实现在线检测和信息可追溯
“智改数转”成为必修课
“‘智改数转’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既是全市产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市政协委员王兴中认为,它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成功晋级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多个企业和项目入选数字化转型“国字号”示范案例、场景;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攻坚行动,2023年至2025年,我市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市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积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智改数转”的深入推进,不同企业的数智化水平与转型进度差异愈发明显,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依旧受限于“不愿转”“不会转”的顾虑与迷惘之中。
对此,王兴中委员表示,“智改数转”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经营理念、战略规划、组织运营等全方位的变革,需要全局谋划。企业管理层要摒弃传统思维定式,实现数字理念的破旧立新,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同时还需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士的精准诊断与策略指引。
“工业软件是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也是制造业转型不被‘卡脖子’的保障。”市政协委员柴丽建议,积极促进软件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升软件定义能力,鼓励我市软件企业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工业领域拓展业务,重点布局汽车、装备、医药、光电子等重点行业,深化软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效赋能、赋值、赋智,助力重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技术储备。
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支撑力
“加快‘智改数转’的关键,是激发产业技术和智能化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活力。”市政协委员王莉格外关注人才领域,发现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近期呈现爆发式增长,仅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已不能满足数字化发展的需要,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横跨多领域、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她建议,培养一批熟悉实际制造流程、了解相应技术理论且兼具动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打造人才“加油站”,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竞争塑造新优势。
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业数字人才缺口将达550万人,人才供需比为1比2.6。打造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智改数转”工作的重中之重。
“复合型人才培养虽慢,但能够打通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壁垒’,真正做到研、产、供、销、服和运营管理全价值链升级,带动行业整体向上向好发展。”王莉委员期待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学校创新优化教育方向、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缓解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培育复合型人才是‘智改数转’的基石。”王兴中委员建议,发挥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的作用,组织加强对各类企业的针对性培训,加强相关主体的培训;吸纳更多既懂理论又懂实际还有“智改数转”操盘经验的企业家进入导师队伍,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对基层的培训、指导,优化工作流程,完善考核机制。
精准施策加速“数”“实”融合
近两年,我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加速“数”“实”融合,打造“优生态”:成立市区两级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专班;制定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字化服务商管理规范》等政策举措;建立长春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库;通过开展“县区行”“行业行”等活动,帮助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诊断;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促进中心、“产业大脑”等“数字底座”,激发工业企业转型内生动力……
2024年1月至9月,全市604户工业企业新启动数字化转型项目1004个。
如何提升服务质效,实现“靶向发力”“精准滴灌”,加速“数”“实”融合,打造产业生态服务圈?
王莉委员认为,要强化政策的精准定位,切忌“一刀切”和套用模板,应当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情况布局推进,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实行差异化、阶梯化和互补性的发展战略,确保扶持政策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通企业转型梗阻,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王兴中委员建议,提升服务能力,既要着眼于充实和完善服务资源,加强政策、资金等支持,也要强化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为“智改数转”的深入推进、监督和评价提供支撑,助力长春制造业在数字化进程中稳步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柴丽委员期待,在推进“数”“实”融合中,构建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出台政策指导工业软件产业良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工业软件企业应用场景和资源。